close

 

1_20220610_002829_0000.png

舉重運動最關鍵的技術環節-支撐 

能夠支持極大重量,跟絕對力量的大小絕對脫不了關係,加強上肢肌肉力量會是必要的
 
單論舉重運動,上肢力量來自於整體肌骨系統提供有力的槓桿,先決要素會是“關節活動度”
 
活動度測試
NSCA在2018年歸納出了幾項活動度測試,針對舉重運動的訓練前評估,來確認關節是否具備執行舉重的基本活動能力
 
針對過頭支撐力,我們單看上半身的評估可採用:
RWS reverse wall slide
背向滑牆測試
WBBT weight-bearing box test
箱上腕伸測試
(測試標準如圖)

 

Screenshot_20220607-003408_Instagram.jpgScreenshot_20220607-003432_Instagram.jpg

Screenshot_20220607-003454_Instagram.jpg

 
當絕對力量的展現受限於特定範圍,超出範圍時,力量也會隨之受到限制。當活動範圍不足,增加力量訓練可能就不是首要考量
 
患處不見得會是元兇
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我們視人體為“張力結構體”,關節間的毛病可能都有連帶關係,支撐欠佳,不見的都是肩膀的鍋,找出所有連帶關係更能深度解決問題。
 
🔸鄰近關節假說(Joint-By-Joint Approach)
動作組成來自,兩種特性關節“活動”與“穩定”
單就上半身來看,各關節關係應為:
• 胸椎-活動
• 肩胛骨-穩定
• 盂肱關節-活動
• 肘關節-穩定
• 腕關節-活動
Notes_220608_234818_a1c.jpg
 
由於上述每個關節對應的周邊組織不同,以及生理任務各異,也會有與各別特性相符的訓練手段
 
肌肉短縮的原因
生活中,長期使肌肉保持短縮(如:久坐、駝背),大腦默認這是我們最安全的肌肉長度,當做出遠大於默認長度的動作時,被觸發本體感覺受器會使肌肉做出反射收縮,或者產生疼痛信號阻止動作發生
 
領域展開-“訓練”活動度
活動度(mobility)被定義成“關節周圍組織限制前,所能移動的程度”,通常與穩定度(stability)並存
 
多數時候活動度受限,並不一定是因為肌肉過於強勢而張力大“而是缺乏特定範圍的肌力,以至於穩定能力無法擴及到需要使用的範圍”
 
一連串的保護機制能夠透過一些放鬆手段“暫時解除”,但根本的問題並沒有被同步移除,除了單純的拉長及抑制感覺受器外,提升“較長肌肉長度的肌力”才是真正帶來活動度的理想方式
 
建立良好呼吸模式釋放胸椎活動度
胸椎是上半身活動的中心軸,12對肋骨也與胸椎節節相連,所以你應該能想到,只要跟脊柱、肋骨相連的肌肉都能夠影響到胸椎的活動能力
 
首先最直接影響的是“呼吸”能力,呼吸相關肌群主要作用是提供肺臟伸縮空間,使肋骨擴張,再好的呼吸模式運作下,連接肋骨與肩膀的肌肉能從代償肋骨擴張的枷鎖中解脫,間接改善肩部功能。
 
🔸呼吸訓練會是改善胸椎能力的首選
在舉重動作中,胸椎只要有足夠的矢狀面活動範圍,還是能做出完整的抓挺舉,但胸肋有良好的呼吸協助之下,除了帶來活動度之外,更能連帶最根本的核心肌群穩定能力,為大重量帶來好的動作基礎。

article-Respiration-Muscles-WC1.jpg

 
肩胛上旋肌群穩固過頭肌力
肩部所有動作,都基於凹面關節(肩胛骨)來提供凸面關節(肱骨)一個穩定的底座,讓肱骨能夠順利做出動作,並產生力量
 
肩胛骨貼附在我們的肋骨後方,但並無韌帶與肋骨相連,所以穩定性全仰賴週邊肌肉的支撐,而舉重的過頭支撐,勢必需要肩胛骨上旋肌群大力協助

Prime-movers-and-stabilizers-of-the-scapula-upper-and-lower-trapezius-with-serratus.png

 
強大的前鋸肌及下段協方肌會是訓練重點
比較麻煩的是,前鋸肌(下端纖維)跟下段斜方負責使肩胛骨上旋,而上旋的同時必須伴隨肱骨的動作產生,“推舉”會是一個直覺可以想到的訓練方式
 
但推舉受到三角肌與肩袖肌群的能力限制,上旋肌群與兩者的張力關係可能不對等,簡單來說,三角肌與肩袖在推舉時的長度及關節抗力臂遠大過上旋肌群,所以推舉時很難最大程度的強化上旋肌群
 
抓挺舉中並沒有“推”的動作,僅有“撐”也就是在支撐時主要的能力訴求只有“等長收縮”,單論支撐能力,訓練中增加等長肌力能補足推舉訓練所無法練到的“終端角度肌力”。高負載的過頭位支撐,應該是能最直接培養出“支撐”負荷大重量的底層力量。

snatch-push-up.jpg

虛弱的反向肌群
為何多數時候能在伸展放鬆後,活動度得到改善,但重量一上又打回原型?拉住你的不見得是阻礙,是更應該加強的弱點。
 
拮抗作用
當作用肌群的力量遠大於拮抗肌時,拮抗肌會為了保護關節而短縮,保持在收縮力最理想的長度,如果是使用“放鬆”,持續抑制肌肉訊號,拮抗肌與作用肌共同維持關節穩定的關係,將更加失衡
 
除了專項上的支撐訓練外,等比例的對肩部伸肌進行訓練,能夠維持關節多方向的肌力平衡選擇能在伸肌離心端漸增阻力的動作如(ex:pull over,superman),能同時加入上述活動度要素,帶來完整的上肢肌力優化
  

Screenshot_20220607-223639_YouTube.jpg

43cc5dce53b91cae3dc5c4d0d9b68c08.jpg

神經放射效應(irradiation)
手腕是支撐重量時最直接承受壓力源的關節,缺乏腕(握)力
,容易造成手腕疼痛,也能很直接影響支撐能力
 
握力提升能直接減少腕關節對抗重量的壓力與疼痛,還能產生肌力的“輻射”,促進周邊組織參與抗阻的作用在StrongFirst壺鈴認證課程中,就有透過握力及其他組織發力來產生力量的教程
 
推薦利用“壺鈴翻底推舉(buttom up press)”來教導身體如何運用輻射效應產生力量,更全面調動肩膀週邊組織,穩定支撐能力

StrongFirst-Matt-Kingstone-BU-Squat-FEATURE-450x450.jpg

 
舉重訓練者通常不會說“舉重量是一個上肢運動”,支撐重量的能力代表的是整體肌力的一致性,透過以上觀點可更清楚,活動度不只是緊繃放鬆的例行公式
 
活動度和肌力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功能”的展現,肌力訓練培養移動負荷的功能,可以理解成“攻擊力”,而活動度訓練則是擴增“攻擊範圍”
 
訓練進程分成兩個方向:
1.局部組織功能優化
2.整體能力統合
 
舉重初期,開始疊加負荷前,熟悉腹式(全)呼吸、強化肩伸肌終端角度肌力,漸進使活動度達到專項要求,確保後續負荷增加時,身體擁有更多的“容錯空間”。
隨著重量的提升,漸進負荷的等長訓練提供更充足的底層肌力,最後爆發力形式的支撐訓練,才能在充足的肌力底蘊上水漲船高。

Screenshot_20220607-231215_Samsung Notes.jpg

IG帳號獲得更多資訊

9_20220610_002437_0008.p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w90007 的頭像
    dw90007

    健身老頑童

    dw90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